关于教会治理,你需要知道的十件事

你当即对这个话题的本能反应可能有点或相当负面,这反映出我们今天离开新约的精神有多远。我们将会看到,承担治理的义务不单表明教会喜爱圣洁,也爱那陷在罪中之人,最重要的是表明对主的爱。耶稣基督

为教会舍己。要用水藉着道把教会洗净,成为圣洁,可以献给自己,作个荣耀的教会,毫无玷污、皱纹等类的病,乃是圣洁没有瑕疵的”(弗5:25-27)。

所以当思考这个话题时,我们需要记住十件事。

1.哥林多后书2:5-11是最清楚阐述教会施行治理的章节。

若有叫人忧愁的,他不但叫我忧愁,也是叫你们众人有几分忧愁,我说几分,恐怕说得太重。这样的人,受了众人的责罚,也就够了。倒不如赦免他,安慰他,免得他忧愁太过,甚至沉沦了。所以我劝你们,要向他显出坚定不移的爱心来。为此我先前也写信给你们,要试验你们,看你们凡事顺从不顺从。你们赦免谁,我也赦免谁,我若有所赦免的,是在基督面前为你们赦免的。免得撒但趁着机会胜过我们。因我们并非不晓得他的诡计”(林后2:5-11)。

评论家们对上述经文所指这个人的身份有相当多的争论。以菲利普·休斯(Philip Hughes)为代表的早期评论坚持认为这里说的是哥林多前书5章提到的那个乱伦的男子。最近的评论认为,这里是指反对保罗、并设法削弱使徒权柄的人。这名男子“可能与哥林多教会有多人卷入的性变态有关,而这似乎促成了保罗最近计划外的到访(林后12:21-13:2)。尽管保罗在第一封信中警告过(林前10:14-22),但这名男子很可能也支持持续进城里的庙(林后6:14-7:1)。或许这个人在保罗第二次访问期间反对过他对哥林多人的训诫,这个人也正是此次访问对保罗来说如此痛苦的主要原因。”(Barnett,124)

2.不管怎样,教会都对他进行了治理。

很可能包括禁止他领圣餐,不再与他有惯常的交通。好消息是,治理起了作用!保罗说,“这样的人,受了众人的责罚,也就够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种惩罚就足够了。他显然悔改了,保罗现在呼吁要向他显出坚定不移的爱心来,并恢复他的教会生活。

3.保罗担心过重的责罚会毁了这个人。

因此,他鼓励哥林多教会“赦免他,安慰他,免得他忧愁太过,甚至沉沦了。”人的本性往往是与罪犯保持距离,原谅但不会忘记,嘴上说“我接受你回来” 但对待这个人却像麻疯病人一样。

菲利普·休斯提醒我们:

僵化,不给人悔改、和解余地的治理已然不再是真正的基督信仰;因为切断忏悔的罪人重回得救团体、得享安全自在交通的盼望,与放任公然的罪恶在基督身体里一样令人不齿”(66-67)。

4.为什么今天的教会如此疏忽,甚至完全忽略治理?

这其中有许多原因,这里就谈几点。

  • 主要原因也许是普遍不知道圣经在这个问题上的教导(许多人认为圣经提的不多,所以不重要;还有一些人不知道治理的目的,以为它只会毁了这个人)。
  • 另一个因素是对罪麻木,不敏感;不认真看待罪,对待不悔改的人往往带着不圣洁的怜悯。当然也有个人主义在作祟。我们失去了团体意识和对彼此的责任感。为了合理化自己对罪的消极态度,人们常常会说,“呃,这真不是我该管的事,对吗?”治理是要付很大代价的,因为这时候我弟兄/姊妹的事变成了我的。
  • 主在马太福音7章1节的话(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被误用自然也令当地教会的许多人在处理罪的问题上犹豫不决。担心被拒绝也是原因之一(即担心犯罪的一方说:“管好你自己的事,你没有权力告诉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 我强烈怀疑许多人选择不作为是因为担心诉讼形式的法律报复。许多人(甚至教会领袖)只是不喜欢对抗。直接与犯罪人谈论他这个人的罪是困难的;这让我们不安和不舒服;那为什么要自找麻烦呢?许多人认为,只要别管它,事情自然会过去的。“时间可以冲淡一切”,或者只是他们如此一说。
  • 我知道有些情况下,教会未能施行治理是因为害怕把人赶跑,尤其如果犯罪的人是教会奉献的主要来源时!相关的还有害怕分裂,在关于是否和如何治理,以及治理到什么程度的问题上观点不一致甚至最终会导致整个教会的分裂(总有人认为治理太重或太轻)。
  • 许多人因为看到治理被滥用而产生了一种错误的观念。在他们的头脑中,治理带有异端迫害、不宽容、压制、苛责、吝啬、自以为义和律法主义的色彩。与此相关的是,担心如果坚持要求会众遵守过于严格的行为准则会被贴上邪教的标签。
  • 还有人拒绝采取治理措施是因为这会带来改变。换句话说,传统的力量很难克服:“我们从来不这么做,也过得挺好。为什么现在要冒可能搞砸的风险?”

5.为什么要治理?

简单说有以下几个原因:

  • 要(尽可能)保持教会的圣洁(林前3:17、弗5:25-27);
  • 因为圣经的要求(太18:15-20、林前5等);
  • 要对世界有合宜的见证;
  • 教会整体和负责监督的个人都必须在“教外”有好名声(提前3:7);
  • 要帮助教会成长,维护基督身体的合一(弗4:1-16);
  • 要揭露不信者(约一2:19);
  • 要让犯错的弟兄/姊妹重新顺从和恢复团契(林后5:5;林后2:6、7、10;加6:1;帖后3:14-15);
  • 要威慑其他人(提前5:20);
  • 要防止全体受罚(启示录2:14-25);
  • 因为罪很少是一个人的问题:其影响几乎总会波及众人(林后2:5);
  • 整个身体(或至少其中一大部分)会受一名成员不当行为的不利影响;
  • 保罗显然相信愿意承担治理的任务是教会群体生活成熟的一个标志(林后2:9)。

6.如何治理? 要采取哪些程序步骤?

马太福音18:15-17建议的步骤如下:

  • 首先是私下责备(太18:15)——带着爱和怜悯,轻声地去做,旨在鼓励他;私下责备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又不引起不必要的闲话。
  • 其次,他若不听,你就另外带一两个人同去(太18:16;也见申17:6;19:15;民35:30)——这“一两个人”是谁?教会领袖?认识这个人的人?知道犯罪的事的人?
  • 第三,若是不听他们,就告诉教会(太18:17)
  • 第四,若是不听教会,就把他赶出去(太18:17;林前5:11;多3:10;帖后3:14)
  • 第五,若是悔改,则要恢复团契,并向他显出坚定不移的爱心来(林后2:6-8;帖后3:14-15;加6:1)
  • 第六,马太福音18:18-20申明,无论教会在这件事上做出什么决定,不论是“捆绑”还是“释放”,都是反映上帝在天上的旨意。当一间教会团结一致地施行治理时,它可以安心在上帝的应许里,即他会给我们智慧和指导,以做出正确的决定。因此可以说,天上的裁定与地上教会的裁定结果是一致的。

7.由谁来施行治理?

当然,教会的长老们应该主动对这个过程进行一般性的监督(参见徒20:28;帖前5:14;来13:17)。但会众作为一个整体也必须参与其中(林后2:6;后面这段经文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哥林多教会可能有少数人反对所采取的行动)。

8.治理的动机和目的

治理的动机是爱(爱那犯错的信徒),治理的目的是修复。

如果基督自己是如此致力于教会的圣洁,以至于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了将她“献给自己,作个荣耀的教会,毫无玷污、皱纹等类的病”(弗5:27),我们就不能对我们中间屡不悔改的罪视而不见。愿上帝赐予我们恩典和智慧,这对于完成微妙又关键的治理任务是必不可少的。

9.应该在哪种情况下或对什么样的罪施行治理呢?

不悔改的道德犯罪肯定要治理,就如哥林多前书5章的乱伦事件。新约也提到分门结党和严重的教义错误(罗16:17-18;多3:9-10)。保罗在加拉太书6:1提到,一般性的过犯也要予以惩戒(另见帖后3:6-15)。

10.何时治理?

Jonathan Leeman最好地总结了如何确定应在何时治理。他写道:

圣经的记载总结下来就是说,外在、严重、不悔改的罪需要教会正规的治理。罪必须有外在的表现。它必须是可以用眼睛看到或用耳朵听到的东西。教会不能一怀疑人心里有贪念或骄傲就很快抛出驱赶的红旗。这并不是说心中的恶念不重要。而是主知道我们看不到彼此的心,真正内心的问题最终总会升到表面的(撒上16:7;太7:17;可7:21)。

其次,必须是严重的罪。例如,我可能注意到某位弟兄夸大了一个故事的细节,然后私下与他对质。但即使他否认,我可能也不会把他拉到教堂。为什么不?首先,像编故事之类的罪是植根于拜偶像和自以为义等更重大而不可见的罪。而那些罪是我想私底下与他讨论的。其次,对教会生活中每个细小的罪都抓住不放很可能诱发妄想症,并推动教会走向律法主义。第三,教会显然需要成为一个有爱的地方,以“遮掩许多的罪”(彼前4:8)。并非每宗罪都要被深究。很感恩,上帝并没有这样待我们。

最后,在犯罪的人不肯悔改时,教会正规的治理是恰当的。已经私下用圣经中上帝的命令指出他/她所犯的大罪,但仍拒绝离弃罪恶的。从各方面看,他/她都爱罪胜过爱耶稣。


作者&来源:Sam Storms  翻译:张冬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